一座孤單的人像沉默地矗立在山崖海傍,安靜的讓人心中有些發慌,也或許是在人來人往的鬧區建築的顯眼處,人形雕像以猶疑的姿態出現,將不安感寄於模棱兩可的行動暗示,吐露著不欲明言的企圖。這就是當代雕塑大師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人間思索,在面對當代文明世界的詭譎變幻、潮起潮落,或是重新定義人與大自然之間的辯證關係時,他選擇用雕像來作為當下的表態。
面對碩大的課題之前,人類的個體形象已經逐漸消融,可以是線性組合或幾何形的塊狀結組,而不再具備有機的人體形貌,僅成為某種精神意念的投射,也更像是具有永恆意義、紀念碑性質的一處人文地景。安東尼・葛姆雷也喜歡將作品放置於自然環境與廣闊的地平線上,藉以塑造出一個適合沉思的場景。對其而言,答案不會只有唯一解,作品的代表性或意涵,可能已不是關注的焦點,反而更重視它們能成為回顧過往、觀照現世的催化劑,靜靜地思考,回首來時路。
阿彌陀佛立像,約鎌倉初期(12世紀末—13世紀初)
重要文化財,京都禪林寺藏
回顧佛教藝術中,以像作為人間思索的傳統,實串聯起歷代造像的傳承。如日本永觀和尚與「回首阿彌陀佛」故事,亦為當下人生與未來的漂泊,指引一條正念之路。在一次佛堂早課中,原本安置於禪林寺大殿中的阿彌陀佛像突然動了起來,並走下佛壇朝永觀和尚徐步走去,引導他一同入列經行。當永觀和尚還在驚魂未定之際,阿彌陀佛回首呼喚道:「永觀,太慢了」,再回過神來,阿彌陀佛已回復到佛壇上,而餘音猶在耳邊。此後,永觀和尚請匠師摹刻回首阿彌陀佛立像,傳達阿彌陀佛的訊息,造像流傳至今,成為禪林寺的重要文化財。
未來不是幻想或虛無,而是藉由與過去的接觸而創造的結果,是因與果之間的永恆作用與體現。當代社會中,雖少有能不間斷的自我反省時間,但面對不斷湧現的未來,或許短暫的暫停,反思內心,才是穩定前進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