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8日至9日,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古印度伊朗信託基金會以及劍橋大學亞洲和中東研究學院聯合舉行“中國–印度–伊朗:古代科學交流與文化接觸”研討會。本活動於2019年在麥文彪博士的倡議下展開,由三方學術機構共同支持協辦,並獲得旭日全球佛教研究網絡和香港慈山寺慷慨贊助,促成此學術盛會的落實。緣於疫情影響,原定於2020年10月召開的研討會,推遲至今年舉行。為期兩天的會議分別安排於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與古印度伊朗信託基金會進行,對於多數英國的與會者來說,不僅是疫情舒緩後首次的實體學術會議,更在宜人的天氣與明媚的風光中,盡興地暢談交流,一同分享研究成果。
研討會以劉南強教授(Sam Lieu FBA)的主題演講拉開序幕:“從秦到Cathay——中國的名字和絲綢之路上的中國人”。十五位來自英國劍橋、牛津和倫敦亞非學院的講者為參加者帶來廣博豐富的討論議題,從古代宗教典籍到天文學,乃至於冶金術與香文化的傳播歷程,內容橫跨歐亞大陸(遺憾Nicholas Sims-Williams教授由於意外受傷無法與會)。針對是次的報告內容,六位點評人(梅建軍、I. Galambos、E.H. Hunter、麥文彪代N. Sims-Williams、T.H. Barrett和F. de Blois)以其專業的學識提供了精彩的討論。是次主辦單位和與會者,學科專業和關注點各有特色,並針對古代中國、印度、伊朗,三個比鄰的古文明之間的關係的問題上,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不同角度、跨學科、跨語種和跨地域的看法。由於場地限制和社交距離的考慮,兩個場地僅能各自容納不超過三十名與會者。近一百名在線參與者(主要為世界各地大學的研究人員和學生),通過 Eventbrite 和 Zoom 的講座直播參與是次活動,共享珍貴的知性時刻。
研討會日程: 點擊
會議手冊 (pdf, 16.8 MB): 點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