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September 2021

「佛教藝術與信仰」講座系列:尾聲與回顧


隨著最後一講「印度秣菟羅與桑奇的早期釋迦牟尼佛禮敬表現」在9月25日順利完成,為期三個月的「佛教藝術與信仰」講座系列也終於走入尾聲,感謝所有的參與者,共同成就這場盛夏的知識饗宴。

回顧這趟旅程,我們由香港本地展開信仰與藝術的探索,透過衍空法師的講述,理解前輩大德的信念如何創建香港最知名的人文地標—木魚峰上的天壇大佛,在彷若字謎的標題中,思考如來如去的深意。延續寺院巡禮的步伐,在金玟求博士的帶領下走訪韓國的山寺,從歷史背景與古代寺院交織出的宏偉願景中,認識東亞與韓國佛教信仰的獨特面貌。藉而理解佛教信仰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並非如想像般的永恆不變,而是隨著不同地區的文化與信眾,逐步適應融合,尋求新的生命力突破。

亦如觀音信仰在香港創造別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駱慧瑛博士的介紹下,舞火龍、借庫等等都已然是嶄新的本港文化傳統,不僅作為香港重要的節慶活動,也承載著古老信仰的傳播使命。追溯這條歷史源流,在輝煌的敦煌石窟壁畫中,我們看到中國觀音圖像與經典間的關係與發展,以視覺方式重構信仰中最核心的教義。如果說藝術正是一道通向過往信仰的窗口,那麼文物的遺存都曾是歷史的見證者。 Pia Brancaccio博士深刻解讀犍陀羅藝術的視覺語彙,為我們展現初興的佛像藝術如何帶給信眾更為立體的宗教信念與知識層面的啓發。

信仰的面向相當多元,更不限於圍繞著信眾所展開的議題,匠師與創作者雖也是其中的參與者,卻常為我們所忽略。李品誼博士以自身佛像修復的工作經驗,帶我們認識日本佛像的製作傳統,也藉由實例反思在當代思維與古代的傳統中,如何努力找出文物保存與信仰間的平衡點。信仰的內涵也同時體現在現代與過去間的不斷思考,崔中慧博士以藥師經變作為觀覽的焦點,在認識中國藥師信仰發展的脈絡之餘,也實為疫症當前的我們帶來心靈法藥的啟示。

而在大清王朝的盛世光輝中,楊煦博士帶著我們進入奇幻的空間蹊徑,結合了皇帝的創意野望與匠師們努力將夢想實現的技術創新,皇家寺院裡的信仰空間更具多元性與大膽的文化視野,展現非漢民族別樣的藝術觀點。最後一站,我們回到佛教藝術發展的最初階段,透過桑奇與秣菟羅的文物遺存,Corinna Wessels-Mevissen博士為我們喚醒這個古老遙遠的傳統,像與塔之間的信仰命題,仍不斷提醒人們憶念起佛陀的教誨。

就像是繞行佛塔般的圓滿而又周而復始,講座雖走入尾聲,卻也是下一趟里程開始的契機。東亞佛教藝術與文化、禮儀空間的建構、信仰傳統的重新思考等等,本次講座系列所展開的觀點與伏筆,期待在未來的時間中再與大家相續。






2021 NRI-AIIT-FAMES Workshop - ‘China, India, and Iran: Scientific exchange and cultural contact through the first millennium CE’

On 8–9 October 2021, 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the Ancient India and Iran Trust, and the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